admin 发表于 2024-1-4 16:53:04

招联总经理章杨清在《中国金融》发表署名文章

招联总经理章杨清在《中国金融》发表署名文章

日前,招联总经理章杨清在《中国金融》2023年第24期发表《微光照亮奋斗者——关于提振消费的一些思考》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导读:消费金融公司应主动把握建设数字中国的新机遇,与时俱进推动业务和产品的探索创新,不断提升消费金融供给的“量”与“质”

作者|章杨清「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24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8%,消费正在加快恢复,但剔除基数影响后两年复合增速为3.7%,显著低于疫情前水平,社会需求不足仍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现实挑战。扩大消费、提振内需既是短期经济企稳回升的主要着力点,也是长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在当前面临内外双重挑战的形势下尤为紧迫。未来一段时间,应从根本和长远出发,从需求和供给两侧发力,进一步激活存量消费市场和消费活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如新型消费,驱动消费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夯实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根基。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专司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应坚守初心、强化科技赋能,做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普惠金融、数字金融两篇大文章。

稳就业是促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空间大,经济韧性强。短期经济恢复虽然略有曲折,但长期向好态势未改。下一步,应从筑牢就业保障入手,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夯实长期发展根基。

长期向好,乐观中前行。未来在消费市场稳步恢复、房地产风险逐步处置、财政金融合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以及外部环境阶段平衡等利好因素下,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具体到消费领域,疫情后我国居民消费倾向恢复不及亚洲邻国,这个差距也将是消费领域未来一年内自然恢复的增长空间,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短期复苏,曲折式前进。2023年以来,宏观经济整体复苏,但短期来看宏观经济增长与微观主体感受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温差”,消费复苏的“疤痕效应”依然存在。当前,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等仍需进一步稳妥化解,结构性就业压力持续等问题不容忽视。诸多挑战下,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2%,考虑到上年特殊时期的基数效应,实际的经济复苏仍在曲折中前行。

面对复杂的短期挑战与巨大的长期机遇,如何在最短的时间窗口内加快提升内循环占比,是保持中国经济韧性的当务之急。其中,稳住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是关键。

要准确识变,筑实就业保障。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居民收入与消费的比值较第二季度有较大幅度回升,达到66.4%,接近疫情前水平,但收入与消费差额的增速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这反映出居民消费意愿有所回升,但收入增速偏低对于消费的制约已近阈值,收入成为当前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要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稳住和拓展就业既是“因”也是“果”。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从根本上提振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

客观来看,随着产业技术和市场行业的变革,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已悄然生变。得益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过去能提供大量工作岗位的行业如传统制造服务业,在数智化快速转型中,就业吸纳能力不升反降,而大量新型服务消费业态则创造了新的就业空间。

笔者在调研时发现,义乌作为闻名世界的小商品集散地,在集装箱物流园区通过数字化监管调度后,物流通关明显提速增效,在园区等货和空车返程的车辆骤减,在相同的物流量下,司机需求大量下降。相比之下,某足浴修脚连锁品牌遍布各地小区街市,提供平价、标准化的优质服务,吸引了海量客户,目前已在全国开设逾7000家门店,为超过6万名员工提供了就业岗位。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发展新就业形态,支持灵活就业”“进一步优化零售新业态新模式营商环境”。因此,做好对新型消费业态以及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者等新市民、奋斗者群体的金融支持和服务,既是稳就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消费的重要措施。

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提振消费

提振消费,短期内较为有效的做法是提振住房、汽车、家居等大宗消费,长期来看则需要激发普罗大众的消费意愿和潜力,即短期提振靠“大宗”、长期发展靠“大众”。不仅要从存量入手,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而且要从增量入手,发展新型消费,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一方面,科学应变,优化存量消费。当前,伴随着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传统衣食住行消费不断趋向饱和,增长潜力逐渐变小,而在消费升级、低碳转型等新形势下,科学推进住房、汽车、大型家电等传统存量大宗消费的升级与置换,对恢复和扩大消费将起到积极带动作用。

以汽车消费为例,考虑到在北上广深等消费潜力较大的一线城市,单位面积汽车保有量已处于较高水平,通过增量措施刺激汽车消费空间有限,既不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也不利于实现“双碳”目标。因此,建议以引导存量汽车置换为抓手,对老旧汽车更新给予相应消费补贴支持,如对使用年限达8年以上或“国五”及以下排放标准普通小汽车的提前置换给予补贴,对燃油汽车置换为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加大补贴支持力度等。

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汽车置换率达43.7%,同期国内汽车置换率尚不足20%。当前,我国乘用车保有量中,车龄超过6年的车辆约为1亿辆,每更新1%即可拉动汽车销量提升约4个百分点,市场潜力巨大,有望在短期内有效提振内需。

另一方面,主动求变,培育新型消费。主动把握数字时代机遇,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尤其是契合居民当下和未来的消费需求、供给仍存在明显不足的新型服务型消费产业,如运动时尚、国内定制化旅游等,需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动能。

以大众运动健康产业为例,据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统计分析,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体育健身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人均GDP在2022年已达到1.17万美元,发展大众运动健康产业空间巨大。建议政府、市场、企业等分工协作、共同推动,通过科学布局、规范建设和精细化运营,构建与人口密度和地理空间适配的休闲跑道、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全民健身场所,在合理满足大众与日俱增的运动、健康、娱乐需求的同时,带动就业形态和机遇向全产业链扩展,为大众提供更为广阔的奋斗舞台。

打造跨境消费热点城市也是构建消费新业态的尝试。比如,在人口聚集度高和跨境流量大的重点口岸城市探索建立免税中心,通过集聚境内外特色优质产品,完善跨境支付清算和即时退税的数字环境,以及配套跨境物流基础设施等方式,吸引境内外消费者,不仅扩大消费,也增加就业。

提升金融服务消费经济的质效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以投资为主要驱动力,金融资源的投入见效快,但效率已大不如前。目前正启动消费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对于金融如何有效支持消费增长需要更全面的思量与安排。

首先,要辩证看待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经济强、金融强,经济稳、金融稳。在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进程中,金融的支持与服务必不可少。若要真正长期、有效发挥金融供给的力量,先要明确实体与金融的主从关系,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脉固然重要,但经济才是肌体本身,仅靠加大血液供应,无法有效驱动肌体健康成长。一方面,金融供给需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合理适度为原则和方向,为经济增长和模式转变提供应有的支持和服务,特别是要创新产品和服务,促进消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坚守普惠初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

其次,用消费金融的微光,照亮城乡奋斗者。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迁徙者或成为点燃城市烟火的新市民,或成为支持乡村振兴的奋斗者,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自身的成长也产生了大量金融需求。在国家政策引导和鼓励下,一些专业金融机构如消费金融公司,通过错位服务和有序竞争,正走在逐步填补金融供给侧缺口的路上。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已有14年,目前共有31家,在促进消费增长、提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行业参与者增多、服务覆盖面扩大、居民杠杆率攀升,当前消费金融已步入激烈的存量竞争时期。客观来看,消费金融公司存在下沉有余但精准不足、整体有余但局部不足、普及有余但普惠不足等问题,需要优化改进。

消费金融公司在服务消费经济特别是新型消费的过程中,应主动把握建设数字中国的新机遇,与时俱进推动业务和产品的探索创新,不断提升消费金融供给的“量”与“质”。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联)作为深耕消费金融的从业者,8年多来服务上亿客户,对消费金融如何服务和提升实体经济质效这一问题,积累了一些认知:坚持“普应适度、惠无止境”,以科技践行普惠,让信用不负期待,用消费金融的微光照亮城乡奋斗者。
第一,坚持“普应适度,惠无止境”。普惠金融并非慈善捐款,商业可持续原则是行业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坚守普惠金融的初心,综合考虑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关系。在“普”的覆盖面上,要适可而止,杜绝片面追求规模和利润的短视心态,防范客群过度下沉和过度授信带来的“不该贷”和“高共债”等社会问题;“惠”在价格上,则永无止境,借助科技不断降低服务成本和门槛,探索可持续经营的微利空间。

第二,以科技践行普惠。要不断拓展金融科技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前瞻把握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演变趋势,开拓普惠金融新路径。一是数智化赋能客户洞察与智能风控,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通过深度挖掘客户行为和场景数据,提升客户画像和风险定价的精度和准度;二是数智化打造“有温度”的智能交互服务,创新智能化的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适配数字时代用户的自主选择、自助服务偏好,提升客户掌控感、尊荣感,优化用户体验;三是数智化助力普惠服务升维拓面,进一步洞察广大新市民与奋斗者们的新型需求和消费场景,有针对性地开发金融和服务产品,不断拓宽服务半径。例如,招联推出“自信”(客户智能自证与自主增信)、“自愈”(通过自助服务帮助逾期客户自我治愈)的数智化自服务体系,通过引导客户使用自助智能工具,助其精准获取所需服务。近期,招联联合中山大学发布消费金融垂直行业首个130亿参数规格的开源大语言模型——“招联智鹿”。模型研发基于消费金融实际业务场景,经模拟测试,使用该模型进行文本标注与生成的效能相比人工作业可提升百倍,将有力助推行业降本增效。以客服场景为例,该模型可节约客服工作时间近80%。未来,“招联智鹿”将有望应用于风控、运营和服务等更多细分场景。

第三,让信用不负期待。作为金融业中更“亲周期”的细分行业,消费金融客群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实践中,“多借一点纾困、少还一点减压、晚还一点周转”,反映了许多客户的现实需求。消费金融公司在提升服务覆盖面的同时,也要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及时了解客户困难,切实解决客户问题,尽力呵护客户信用,建立与客户长久信任的关系。招联秉持“让信用不负期待”的美好愿景,对过往信用良好、当下遇到困难的客户,像朋友一样给予体谅和相助,在推进自律规范和数智化创新的基础上,尽力践行“雪后不撤炭”,助力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诚信中国。以外卖员黄先生为例,在从乡村迁向城市的奋斗路途中,房租、教育、就医等一次次临时的资金需要加深了他和招联的关系。他曾因病致贫逾期多时,也因恢复就业后主动还款获得减免,并进而恢复信用额度。2023年黄先生因儿子上学急需一笔周转资金,及时获批提款,解了燃眉之急。

第四,用微光照亮奋斗者。消费金融公司应回归机构设立的初心逻辑,回归局部金融供给缺位需要补位的社会价值,明确普惠金融的客群定位,借助数智金融的创新探索,给予参与城市建设的新市民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奋斗者等群体恰如其分的金融供给,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让诚信的奋斗者们以最适宜的价格,高效便捷地获得最优质的服务。一方面,助其积累和珍视信用;另一方面,以金融微光增强奋斗者的“造血”能力,助推帮扶致富和消费升级。韦先生是招联几年前三下乡时对口捐赠学校公益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活动中偶然了解到他还是招联客户,他生于广西百色一个贫瘠的小山村,凭着刻苦学习考出大山,学成后回乡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他在基层奋斗收入较低,几年前在家人罹患重病的艰难时刻,传统金融机构鞭长莫及,民间借贷也不敢碰,招联授信助他渡过难关。近期韦先生新居装修,招联又助他早日乔迁。他表示,感谢招联在他奋斗路上的一路陪伴。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未来,招联将用新技术激发新动能,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推进金融资源精准、均衡、持续地流向普惠金融客群,以微光照亮奋斗者,为促进消费增长、激发内需潜力、增强经济韧性,持续不断地贡献金融的力量和温度。

03

招联总经理章杨清在深圳市政协专题协商会上建言

近年来,深圳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调研组认为,现有的成绩距离担当国内大循环战略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联通枢纽的功能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委员、专家认为,深圳要提高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认识,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通枢纽,积极争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冲锋舟”和建设贸易强国的“排头兵”。在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专家围绕扩消费、优外贸、促投资积极建言。

关键词:扩消费

设计阶梯式消费券分类发放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松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松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厉伟代表调研组作报告主旨发言时表示,扩消费最重要的是提振本地消费热情和信心。他建议通过“造节”,也就是谋划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深圳88购物节”打响深圳购物消费IP品牌。同时,要以夜间经济点燃城市烟火气息。厉伟还提出,深圳应打造一批必去消费场所、必看旅游景点、必买商品、必吃特色美食,并加大宣传推广,全方位吸引和撬动国内消费。

数字经济、直播经济也是扩消费的重要抓手。厉伟建议,抢抓数字经济和直播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推进集场景布景、内容制作、直播设备、选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直播电商基地建设,支持“直播+商圈”“直播+专业市场”“直播+夜间经济”等融合发展,营造全品类直播的商业消费氛围,通过线上引流促进线下消费潜力释放。

近年来,发放消费券对于拉动居民消费起到了很好的撬动作用。市政协委员、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高锦民认为,要统筹用好质量品牌双提升、现代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等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最大化消费券刺激消费作用。“想通过消费券更精准发力扩大消费,需提前对行业和人群消费现状摸底,设置通用类和专属扶持类消费券,参考在深圳纳税或缴纳社保的个人信息,设计阶梯式消费券,针对青年消费者、老年消费者、中低收入群体等推出可用于不同商品的消费券,分类发放。”高锦民说。

“短期拉动靠‘大宗’,长期发展看‘大众’。”市政协委员,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章杨清建议,深圳可以引导存量汽车置换,对老旧汽车更新给予消费补贴支持,扩大大宗消费内需。同时,建议深圳打造辐射大湾区的“免税之都”,将内地居民去香港及海外购物的部分需求分流转化为内需,通过集聚中国特色产品、完善支付和退税数字环境以及跨境物流设施,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入境购物消费。此外,章杨清认为,大众消费可以瞄准“运动经济”,在深圳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运动时尚之都,拓展更多运动消费场景。

此外,为了让老百姓“敢消费”,委员们认为应该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老百姓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如放宽住房公积金提取和使用条件,将失能、半失能和行动不便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定期体检、上门护理等居家医疗健康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覆盖范围,扩大跨省医保购药直接结算覆盖面,加强基础教育学位供给精准化管理,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以民生保障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关键词:优外贸

加快打造全球跨境电商集聚中心

2022年,深圳全市进出口总额达3.67万亿元,其中出口额达2.19万亿元,出口在内地大中城市排名实现“30连冠”。但调研组也发现,深圳外贸结构有待优化,双循环联通广度还有待拓展。

委员们认为,深圳应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厉伟建议,要支持深圳外贸企业加大在RCEP成员国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布局,支持企业建立海外营销中心或商品展示中心。市政协常委、龙华区政协副主席王志毅建议,要发挥深圳技术领先优势,聚焦消费电子、机电产品、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抢占新兴市场份额;同时,有序扩大进口规模,围绕深圳“20+8”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国家《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中先进设备和零部件的进口,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在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方面,委员们认为,深圳应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王志毅建议,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发挥前海、河套等重大合作发展平台作用,探索建立与港澳对接的贸易与投资规则制度体系,推进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

在优外贸上,布局数字贸易新领域新赛道也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应加快完善数字贸易发展顶层设计和制度框架,释放数字贸易发展动能,以数字贸易进一步提升深圳国际分工地位,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要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重点聚焦关于数字产品市场准入、贸易便利化、数据开放、数字贸易创新等领域的规则,推动深圳规则与国际规则衔接试点。”厉伟说。

据统计,深圳跨境电商的卖家已经超过15万家,占了中国卖家的半壁江山,同时,深圳也形成了跨境电商最完善的产业生态。为此,推动深圳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将对深圳外贸有较大的拉动作用。

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执行会长王馨认为,深圳已经集聚了全球最优秀的跨境电商要素资源,需要加快打造全球跨境电商集聚中心,建议市政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专班小组加以推进。“依托深圳现有的卖家优势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带,建成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平台企业、支付企业、大型骨干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特色集聚区,将可形成跨境电商领域的示范效应,打造跨境电商在深圳的核心竞争力。”

深圳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流中心,这是外贸保稳提质的有力支撑。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深圳市朗华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华建议,要加快布局国际物流网络,畅通海外经贸交流合作,为深圳外贸汇集更强动能。他建议,要加快拓展直达更多国家的国际航班线路和数量,夯实物流基础,联动政府、商协会与企业资源,加快搭建海外供应链服务平台,为海外业务拓展提供法律咨询、规则衔接、资源嫁接等服务。此外,发挥深圳龙头供应链企业的赋能作用,为深圳在海外建设的产业园入驻制造业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并帮助引入深圳外迁客户。

关键词:促投资

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让企业愿投敢投

调研组发现,当前,民间投资信心不足,不会投、不能投和不愿投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为此,如何提振民间投资信心成为委员们的建言焦点。

市政协委员、深圳中航信息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常远提出,要提振民间投资信心,推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待遇和公平竞争尤为重要。他建议,要鼓励和提高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重点民生等领域建设的积极性;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尤其是在招投标过程中,给予民间投资平等的参与地位。

深圳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资本实力雄厚,为此,常远也提出,应积极推动金融监管部门、集体资产监管部门以及创投机构多方联动,引导社区股份合作公司通过股权投资形式积极参与科创产业,重点可投向“20+8”产业集群,助力深圳产业发展壮大;可通过建立投资风险补偿机制,最大程度打消集体资本投资顾虑。

技术发展面临瓶颈,导致企业不敢扩大投资生产,怎么办?市政协委员、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苏华建议,建设更多具有关键共性突破作用和知识外溢效果的科研型公共平台,在空间安排、设备配置、运营管理上更加注重中小企业对这部分公共资源的可触达性,降低使用门槛,提高平台服务企业家数的考核力度,让公共平台不只专注于服务头部大型企业,使其主动对接切实惠及更多企业,帮助解决技术瓶颈问题,从而解决企业扩大投资生产的后顾之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招联总经理章杨清在《中国金融》发表署名文章